2024-02-25 21:30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呼伦贝尔2月2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慈鑫)“十四冬”的赛场内外,有一群曾为北京冬奥会服务过的志愿者继续在这里发光发热。他们向内蒙古当地的青年志愿者分享大型活动的志愿服务经验、传播北京冬奥精神,并在为“十四冬”的顺利举办贡献力量的同时与当地志愿者一起收获成长。
“十四冬”北京志愿服务团的部分师生在从北京前往呼伦贝尔时合影。王琳供图
北京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陈家昊在“十四冬”的冰壶场馆提供服务。走进场馆,当熟悉的大赛氛围扑面而来,陈家昊仿佛回到了两年前在北京冬奥会冰球赛场服务的那段时光。陈家昊知道,自己这次作为“十四冬”北京志愿服务团的一员,可不仅是为了重温冬奥回忆而来,更多的是要把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和北京冬奥精神带到“十四冬”。
在“十四冬”的冰壶馆,志愿者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服务大型体育赛事的内蒙古当地大学生,曾参与到北京冬奥会的陈家昊的经验相对丰富,因此也更多热心地与当地志愿者交流起赛事服务志愿者的工作经验。陈家昊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志愿心。虽然大家的志愿服务经验有多有少,但大家追求的志愿服务精神是一样的。陈家昊介绍,自己更多地是把志愿服务的一些经验、心得分享给大家,这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和收获的过程。比如,当地大学生的热情就让自己深受感染。 在陈家昊看来,“十四冬”对于北京和内蒙古的志愿者小伙伴们来说都是一段成长和进步的经历。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的王琳,是土生土长的呼伦贝尔人,能够为“十四冬”提供志愿服务让她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王琳利用自己所学的传媒专业所长,发挥对当地风土人情充分了解的优势,在“十四冬”担任的主要是与新媒体节目制作相关的志愿服务。王琳说,北京冬奥会,那是一个在全世界展示中国的舞台,此次“十四冬”则是一次向全国展示内蒙古的好机会。王琳认为,每一位志愿者、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大赛东道主展示自身形象的载体,“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观,更是通过志愿者群体作为一场赛事的窗口、一张闪亮的名片传递中国青年的态度、热情。所以我这次在做‘十四冬’的短视频时,一直秉持这样一个方向:镜头所记录的不只是一场赛会,不只是一个群体,而是通过对一个群体的群像记录,展现出一个时代瞬间。”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大四学生程琰婷是一名出生在湖南的土家族女孩,少数民族身份让她对祖国各地的民族风俗格外感兴趣。她认为,每一次为国家重大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的经历,都是一次让自己对祖国加深了解的过程。而自己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也只有不断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在与外国友人的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
因为学习外语的原因,程琰婷认识了很多的外国人,她发现,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差异确实会导致交流障碍。但总有一些元素是全世界相通的,比如美食、艺术、体育等。她认为,当我们向全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可爱的中国时,以这些全世界共通的元素作为切入点,或许更能引起外国人的共鸣。所以此次在“十四冬”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程琰婷与内蒙古大学生交流最多的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美食,她希望以后有机会把这些民俗、美食介绍给外国朋友们,能激发他们深入了解中国的兴趣。
据“十四冬”北京志愿者团队带队老师赵晨介绍,共有30名北京志愿者为“十四冬”提供志愿服务,北京志愿者团队也是“十四冬”上唯一来自内蒙古之外的志愿者队伍。这些北京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服务过包括北京冬奥会在内的很多重大活动,他们与服务“十四冬”的内蒙古青年志愿者们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